这是一片奇特的国土。
虽说是“国土”,这里却没有一把土,全是珊瑚沙。然而无土的国土照样生长奇迹:成片的绿树长起来了,40多亩菜地开出来了,30多公里的水泥道路修筑起来了,20多万平方米的楼房矗立起来了,电站、水库、医院等基础生活设施成龙配套……
这片奇特的国土就是西沙群岛,创造奇迹的人就是海军西沙守岛部队历代官兵,特别是战斗生活在这里的士官群体。
虽然“烈日当头照,台风常袭扰,四季缺青菜,日报成月报”曾是西沙环境艰苦的真实写照,但西沙士官爱它一往情深,将它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有一年3月,士官曾连平回湖南老家休假。归队前,妈问他捎点什么上岛。他说:“岛上风沙太大,一般扫帚扫不干净西沙的地场。带几把扫帚吧。”他爸爸知道后,跑到自家的山上砍了四根竹子,用竹枝扎了四个结结实实、两米左右长的大扫帚。山村离火车站有40多公里,天一亮,曾连平父子便拉着板车上路,一直到天黑才到火车站。车站货运室的人起初怎么也不肯经办托运,父子俩好说歹说,才算赶到开车前办妥了手续,但必须自己随身携带。一路风尘一路辛苦。一个多月后,四把大扫帚终于上了西沙中建岛。从码头到营区,从碉堡到沙滩,大扫帚“哗啦哗啦”一扫,道路、沙滩被扫得干干净净。
路,长期困扰着西沙驻岛军民的工作和生活。1991年,一项国防工程竣工后,一部分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被遗弃了。西沙守备部队官兵灵机一动:“变废为宝,修筑公路。”水泥必须用淡水来拌才能凝固,他们就提来平时舍不得喝的淡水。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西沙岛上第一条2000米长的环岛水泥路竣工了。
在西沙,苦的是环境,不苦的是精神。当海水退大潮时,战士们常常会去赶海拾贝壳,并在各种美丽的贝壳上题诗作赋,写下自己的思索、心境和深情。这种“贝壳文化”情趣盎然,令人赏心悦目。
在西沙永兴岛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海军西沙海洋博物馆”。这座由刘华清上将亲笔题写馆名的、我国最南端的博物馆,是一名在西沙守岛14年的士官王三奇建成的。这位士官在转业前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制作的近4000多件(幅)龙虾、海龟、热带鱼类、贝类标本、图片资料交给了士官袁柏青。袁柏青一干又是十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西沙海洋博物馆已扩建成西沙群岛一个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海洋国土观教育基地。
西沙群岛没有泥土,吃菜难一直是困扰守岛官兵生活的难题之一。官兵们利用休假归队之机,把西北高原的黄土、东北大兴安岭的黑土、中原大地的粘土、南岭的沙土和五指山的红土背上岛,小面积试种蔬菜。1986年,被官兵们亲切称为“西沙种菜大王”的士官梁坤奠,开始在永兴岛大面积种植各种蔬菜获得成功。从此,官兵们告别了蔬菜完全靠大陆补给的历史。
在西沙群岛种树是很艰难的。为防树被烈日晒死,士官们给刚种下的树苗搭起了“凉棚”;台风来临,大家一起在树的周围打上木桩,围上防护网。士官侯占朝,在岛上14年,种了近百棵椰子树和野枇杷树;士官郭书杰还建起了一个小型的“苗圃”,育了一千多棵椰树苗。
烈日烤晒,热沙蒸薰。西沙士官们个个不畏艰苦,练兵习武。他们每人都是岛上的训练尖子和技术骨干,都掌握三门以上的专业技术,能熟练使用5种轻重武器。
2000年7月18日,是士官曾仕祺刻骨铭心的日子。在这天进行的“水警区步兵集训”实弹射击考核中,他取得了81-1式自动步枪第一练习5发子弹50环、第二练习十发十中、轻机枪第一练习优秀的好成绩,被荣记三等功一次。可就是这名武状元,集训前差一点被淘汰出集训队。
开训之初,由于没有掌握好动作要领,曾仕祺战绩平平,连队领导经过研究想将他“请”出集训队。天生不服输的曾仕祺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考核中如打不出优异成绩,组织上可以撤掉我的班长职务。”
烈日下,曾仕祺趴在炽热的沙滩上,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中午,趁战友们休息时,曾仕祺给自己开起了“小灶”。一天午休后集合学习,战友们发现曾社祺还没有回来,就到训练场上去找,发现他已晕倒在沙滩上,训练服上的汗渍被晒干了,汗碱斑斑。战友们把他抬回队里,进行急救,经过半天的输液,他才慢慢地苏醒过来。第二天,他又和战友们一道上了训练场。天道酬勤!曾仕祺的成绩天天见长。实弹考核那天,他一上场就博得一片喝彩。
入伍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士官符广海,先后购买了《理论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电路》等大学本科教材,不断给自己“充电”。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符广海9次排除了舰艇在风浪中航行时出现的机电障碍,确保了航行安全。为拓宽业务知识,他还刻苦钻研,自学制冷设备的修理技术,成功地为部队修复了制冷设备60台(套),改变了西沙历年来制冷设备无法修理的历史。
“天蓝蓝,海蓝蓝,天尽头有一群铁打的汉……”西沙岛上比莞花还质朴、比椰树还挺拔的士官群体,是祖国南海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